招远市总工会助力乡村振兴, 打造“市域一体”新经济品牌
一、亮点品牌
招远市省级工友创业园传授种植技术及分享成功经验,一帮一、手拉手形成“以老带新传帮带,激发乡村新活力”的特色品牌。
今年以来,招远市总工会持续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以工友创业园建设为抓手,将工会服务推进到乡村一线、田间地头。2022年招远市总工会打造了3个市级工友创业园,招远市云海家纺股份有限公司工友创业园、烟台联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工友创业园、招远市孟家果业专业合作社工业创业园,吸纳扶持农民工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全力叫响城乡协同发展的“市域一体”亮点品牌。
二、方案措施
(一)整合资源,实现协同发展
在招远市工友创业中,招远市大户庄园农林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是成功运营的典范。由招远市总工会牵头,形成以老带新传帮带,激发乡村新活力模式,由2019年成立的大户庄园省级工友创业园传授种植技术及分享成功经验等,并依托工友创业园共享人脉、资源,实现协同发展。
(二)提供技能培训,助力农民增收
工友创业园是帮助农民工实现就业、增加收入的有效载体。招远市在工友创业园市域一体工会在行动,持续推进“以老带新传帮带,激发乡村新活力”一帮一、手拉手特色品牌建设,发挥城市工会在信息、资金、资源等方面优势,持续做好促进乡村发展工作,针对因疫情防控条件下务工人员中求职的压力问题,工会依托工友创业园及其他线上就业平台,就业技能培训在职员工95人,培训农民工792人,平台发布招聘岗位104个。打通工会组织工友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三、工作成效
招远市云海家纺股份有限公司工友创业园通过灵活就业培训,外协人员接近90人,实现足不出户就可在家创收,每户年均创业增收3000元左右。招远市孟家果业专业合作社工友创业园通过开展技术管理指导,引进新技术,新产品等服务。以红宝石无核葡萄发展为引领,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周边2个村共同种植葡萄,带动96户村民农民发家致富,实现每亩增收了1000元,同时带动3户贫困户成功脱困。烟台联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工友创业园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建立和发展各种果品自属基地及合同基地达20000多亩,通过田头专业培训提高农户种植技术,带动4500余农户提高了果树产量,每年为果农增收达650万元以上。
一系列有力举措助推了农业、文旅、物流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局面在招远乡村蓬勃生长,带动了大批职工特别是农民工走上稳岗就业、技能成长、品质民生之路,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典型案例
大户庄园“工友创业园”探索集农业生产与加工、农事体验和观光、科普教育与游乐、社区养生与田园宜居为一体的特色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带动区域周边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5000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3500亩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及2000亩旅游产业基地。园区先后被授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五星级好客人家、山东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山东省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创业园规划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按20-30亩不等一个片区,对外发包,打造了百名新型农场主,为周边弱势群体提供近600个就业岗位。农民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固定收益,还能通过参与工作分享到加工流通等环节收益。除此之外,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优先收购合作社社员葡萄、苹果(农产品),记录收购数量,拿出净利润的15%按农户交易量分配给农民。社员每股保底收益0.73元,每年形成的可分配收益提取60%按股分红。
同时,合作社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农业精准扶贫工作,园区建设坚持产业扶贫,通过土地流转增收、劳动报酬增收、股份红利增收,带动2个镇、117个贫困户稳定脱贫。
大户庄园成立于2013年4月,并于2019年3月成立了招远市大户庄园农林专业合作社工会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农民工在园区务工,帮扶创业者实现成功创业。
大户庄园工友创业园与工会分工明确,规范合作。工会负责指导、协调与服务。工会成立以来,与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机制,定期聘请农业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园区现场授课,指导帮助农场主和农民工提高生产技能、提升技术水平,园区实行合作社统一领导下的个体农场主负责制,由合作社统一生产资料购进,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品牌运作,统一产品销售。实现了“基地建设规模化、田间管理生态化、管理模式农场化、市场营销品牌化”。同时,工会委员会还积极打造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农户销售农产品提供服务,实现了品牌农产品电商营销。由中科院研发的物联网“大户庄园安全农业云”系统可以在电脑、手机上视频追溯苹果、葡萄种植管理的全过程,开展苹果、葡萄等网上认购活动,网上销售占比40%左右。先后成功举办了烟台市首届农民丰收节和三届葡萄文化节,累计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增加收入600多万元。目前,园区扶持近百名农场主,并为周边村民提供了600多个就业岗位,并于180多名专业民工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农民工年人均收入达到2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