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工会网 >> 服务平台 >> 心理咨询

职场物化

来源:山东省总工会时间:2024-06-11 09:34
A+A-

  近年来,“打工人”“工具人”“社畜”等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2020年11月8日,“工具人”被《青年文摘》评选为“2020十大网络热词”。“工具人”这个词一出现就引来不少争议,意为人们在有意或者无意中被以对待工具的方式来进行规划、安排和评估,最终达到组织目标。从心理学的视角解读这一现象,可以称之为“客体化”,也可以翻译为“物化”。

  在美国,只有30%的人认为在工作中有“亲密的友谊”,换言之,其余的都是“没有人情味的”。这与人们的设想不同,因为人们通常会在投入大量时间的地方发展亲密的关系。尽管这一现象已经可以从多方面来解释,但目前有研究指出了另一种可能,这与职场中的物化有关。工作中的物化行为会导致他人重要的个人特征被忽略(如思维、情感和人格),被物化的个体被认为更像工具且缺少人性。更重要的是,当人们被物化时,会导致自我物化,他们也会认为自己缺乏热情和能力,更像物体。这说明被物化的员工会体验到更少的与自主性和能动性有关的人类心理状态,同时也会体验到更少的真实性。而人们感知到的不真实性与心理障碍呈正相关(如消极情绪、焦虑、抑郁等)。此外,职场中的物化行为导致职业倦怠的风险增加、工作满意度下降、生活幸福感降低等负面心理影响。

  据统计,我国心理亚健康人群占人口总数的75%,其中职场人群中焦虑和抑郁人群达半数以上,约有17.5%的人群患有心理疾病。心理问题如不得到及时预防和调适,会影响职场个人的健康发展,进而对家庭、企业和社会的稳定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目前,国内外关于物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物化,只有少数研究关注工作中的物化行为。但仍有研究发现,职场中的物化行为对员工的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度、心理健康等各方面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为了呼吁重视职场员工心理健康、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和提升组织人文关怀,有研究对“物化”这一词进行概念化说明,论述国内外职场物化的研究现状,包括前因、后果及应对研究,对职场物化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展望。

  物化指的是把他人视作物体对待。任何领域都可能发生物化,物化包括2大基本维度:工具性和对人性的否定。工具性指的是人们将他人视作工具,而这种工具可以被交换、被侵犯或被其他人占有;对人性的否定则指人们不认为被客体化的目标能够自主行动,也往往忽略其所具有的感情。通俗来说,物化是指把人当作工具或者使用对象来看待。美国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系统地阐述了物化的基本要素,包括7个主要特征:工具性、否认自主性、惰性、可替代性、可侵犯性、所有权和否认主观性。在这7个特征中,工具性被研究者认为是物化最基本的特征。通过工具性进行物化,即根据一个人对实现目标的有用性来感知、定义和评价他或她。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被看作是实现特定目标的一种手段时,物化就发生了。Vaes等进一步将这些特征概括为2个维度,工具性(把人视为实现目标的单纯工具)和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否定(把人视为无意识的实体)。

  “物化”这一概念通常会让人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针对女性群体的物化现象。基于物化理论和女性主义视角,许多关于物化的研究集中于性物化,并发现性物化对女性有一系列负面影响(如饮食失调、性功能障碍、抑郁、自尊降低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OT提到,物化是指女性的身体被注视、被评价和被潜在地当成物品,女性的社会价值很大程度上由她的外表决定; 自我物化是指内化第三者对自己身体的观察与评价,将自己当作一个基于身体外表来评价的物体。然而,物化不仅发生在性领域,也发生在更广泛的群体和人际环境中。在职场中,员工可能被当作可替换的机器,被认为是可以交换的、是组织的财产。人们仅仅从他们的外表和他们的身体以及作为一个物体和一个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沉默者的角度来看待他们。与非工作环境相比,人们倾向于在工作环境中把自己和他人客体化。工作环境和内容 (如重复性、机械性、乏味等特征)也会影响员工出现物化和自我物化的行为。

责任编辑:烟台市总工会

版权所有 烟台市总工会地址: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75-1号电话:0535-6247570

鲁ICP备19047709号-1